化学词典告诉你皂化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现象。近年来,手工皂因造型多样,保湿效果出色而受到人们青睐,在商场和各大购物网站都有着不错的销量。手工皂可以通过自己diy就可以制成,其中涉及到一个化学反应,那就是皂化反应。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聊聊皂化反应是如何反应的?
皂化反应方程式
脂肪和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它们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方程式为:
C17H33-:8-十七碳烯基。R-COOH为油酸。
C15H31-:正十五烷基。R-COOH为软脂酸。
C17H35-:正十七烷基。R-COOH为硬脂酸。
油酸是单不饱和脂肪酸,由油水解得;软、硬脂酸都是饱和脂肪酸,由脂肪水解得。
如果使用KOH水解,得到的肥皂是软的。
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可以分离出脂肪酸钠,这一过程叫盐析。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经填充剂处理可得块状肥皂。
现象:在皂化锅中,充分搅拌并加热,油脂层逐渐减少,最后液体不出现分层,即说明皂化反应完成。
加入NaCl细颗粒,在液体上方出现固体,即析出的高级脂肪酸钠。
可用纱布过滤,干燥,添加一些添加剂,成型,即得到肥皂。
皂化反应和酯化反应不是互为可逆反应。
皂化反应现象
皂化反应过程中常出现热析液化现象、全果冻现象、出油出水或松糕、吸潮现象,是代表着皂化过程中条件不足,以致影响反应的平衡,这些所谓的条件不足大多是因入模太早或保温不足所引起。
热析液化现象:入模前看来是T了,但有极大比例的慢速分子还未与碱反应,静置后彼此接触机会少,又加上极小比例的反应放温不足以制造分子的热运动,于是出现反应几乎停止的状态。另外,有添加促进皂化反应激烈的添加物时若太早入模,容易因放热太剧烈而造成运动过度分子间更不容易结合。这情形是入模的早了。若液化现象严重可再次搅拌重新入模或热制处理(有乳类添加以不超过40度为原则)。
全果冻现象:真正皂化顺利的果冻需极高的温度且长时间(配方不同所需时间也不同,但至少两三天以上)持续放热,放热中要注意温度不可散失,因高温产生结晶变化,在温度尚存时外观看似透明且皂体呈现较Q软状,温度降下后,皂中的水分子会随着热能的散失而蒸发部分,于是又回归原先的固化及色泽,这样的皂是反应的较彻底的,出模时的PH值也相对较低。但一般看到所谓的全果冻,很多是因入模太早,化学键结合还不够稳固,高温状态下键结再次断裂,加上高温导致分子运动过大,慢速的分子无法顺利结合,如不保温或保温不当,导致热能快速散失,水分蒸发不多,皂中含水量多,成皂分子数量却足以呈现轻度固化,脱模不易,皂化程度比热析液化好一些,所以出模后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渐达到皂化平衡,水分蒸发也较不容易。这样的皂若是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就容易氧化酸败。两个果冻现像状态一样,结果却大不同。可热制过以加强化学键的结合(有乳类添加以不超过40度为原则)。
出油出水:部分游离碱或游离脂肪酸未作出结合,大多是入模太早或保温不够仔细。通常出模时的PH值较高,这样的皂氧化速度也较快。可热制补救(有乳类添加以不超过40度为原则)。
松糕:皂分子结合稳固,但皂分子与皂分子间结构松散,入模不会太早,但保温工作不足而造成松散现象,配方中有速T的油也较容易发生松糕情形。热蒸处理即可。
不同临界点的皂化程度,出现的状态就不同,问题也多,相对的酸败机率就提高,除了上述常见的状况外,晾皂后容易吸潮的皂体也表示皂化程度不够理想,不过,是比上述情形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