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是介绍肌酸激酶的文章。肌酸激酶的基本形式,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以及肌酸激酶的实验作用。
肌酸激酶的基本形式
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MM型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BB型主要存在于脑细胞中,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MiMi型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肌肉型肌酸激酶分子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根据目前已经测定的兔、人、鸡、鼠肌酸激酶的一级结构,M型亚基由38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质量为43 KDa左右,分子内有8个巯基,但无二硫键。大熊猫肌肉型肌酸激酶也是二聚体酶,每个亚基由3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2 KDa。
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
由于心肌里面含有肌酸激酶的量较多,所以患有心肌炎的人也长出现肌酸激酶偏高这一现象;
营养不良,其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人最容易出现肌酸激酶的偏高;
大量运动,如距离自行车、滑雪及马拉松跑等运动都可导致肌酸激酶的偏高;
乙肝患者出现肌酸激酶偏高有可能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其他并发症所导致,所以乙肝患者出现肌酸激酶偏高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肌酸激酶的实验作用
肌酸激酶作为研究蛋白质折叠的理想模型基于以下理由:i) 肌肉型肌酸激酶分子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的二聚体,目前兔肌CK的2.35 Å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已经解出,每个亚基具有一个小的N-末端结构域和一个大的C-末端结构域。人肌CK的3.5Å分辨率晶体结构也已经得到。ii)多种条件下变性或修饰后的CK在体外仍可再折叠为天然构象。iii). CK是一个大的二聚体蛋白质,比小的二聚体或单体蛋白质分子更复杂,再折叠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中间体,聚沉与正确折叠之间的竞争也被观察到。
天然的肌酸激酶分子是一个紧密的球状结构。近来关于肌酸激酶构象变化和活力变化关系的研究显示了酶分子活性部位构象的柔性,即酶分子活性部位的微区构象在变性剂作用下易发生改变而导致酶分子快速失活,此时酶分子整体构象尚未发生明显变化。周海梦等人,用荧光探针标记兔肌肌酸激酶的活性部位,监测了荧光衍生物微区构象变化与相应酶活力丧失速度,发现二者几乎一致,为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中国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