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介绍比色法的定义及其基本反应。
比色法(colorimetry)是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物质溶液颜色深度来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比色法的定义
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物质溶液颜色深度来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比色法作为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开始于19世纪30~40年代。比色分析对显色反应的基本要求是:反应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且较稳定,它和显色剂的颜色差别较大。选择适当的显色反应和控制好适宜的反应条件,是比色分析的关键。
比色法的基本反应
比色法是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的,一般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选择适当的显色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形成有色化合物,然后再比较或测量有色化合物的颜色深度。比色分析对显色反应的基本要求是:
①反应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即选用的显色剂最好只与待测组分反应,而不与其他干扰组分反应或其他组分的干扰很小;
②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有恒定的组分和较高的稳定性;
③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有足够的灵敏度,摩尔吸光系数一般应在104以上;
④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较大,它们的最大吸收浓度之差一般应在60纳米以上。选用的显色剂可以是一种试剂,也可以是两种不同的试剂。如果待测组分与两种不同的试剂反应生成一种有色化合物,则称为三元络合物显色反应。这类显色反应常常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比色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应用非常普遍。选择适当的显色反应,研究最合适的反应条件和消除干扰的方法是比色分析的关键问题。溶液的酸度、显色剂的用量、温度、溶剂等对显色反应都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