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资讯
当前位置:元素商城  >  化工资讯网  >   生物医药资讯   >  大豆低聚糖的基本信息和作用机理的介绍
大豆低聚糖的基本信息和作用机理的介绍
2014-12-12 10:31:23来源:元素商城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介绍大豆低聚糖

关键词:大豆低聚糖

大豆低聚糖基本信息

低聚糖(或寡糖Oligosaccharides)是指其分子结构由2~10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相连接而形成的糖类总称。分子量300~2000,界于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多糖(纤维、淀粉)之间,又有二糖、三糖、四糖之分。

大豆低聚糖是大豆中所含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总称呼,它是功能性低聚糖,属于益生元的一种。不同功能性低聚糖包括:市场上常见的异麦芽糖低聚糖(IMO):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低聚木糖(XOS)、低聚乳果糖(LACT)、大豆低聚糖(SOS)、菊粉(Inulin))等,它们都属于益生元的范畴[2] 。它是a-半乳糖苷类,主要由水苏糖四糖、棉子糖和Vabascose等组成。成熟后的大豆约含有10%低聚糖。大豆低聚糖是一种低甜度、低热量的甜味剂,其甜度为蔗糖的70%,其热量是每克8.36千焦耳,仅是蔗糖热能的1/2,而且安全无毒。大豆低聚糖主要分布在大豆胚轴中,其主要成分为水苏糖、棉子糖(或称蜜三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属于贮藏性糖类,在未成熟豆中几乎没有,随大豆的逐渐成熟其含量递增。但当大豆发芽、发酵,或者大豆贮藏温度低于15℃,相对湿度60%以下,水苏糖、棉子糖含量也会减少。 大豆低聚糖有类似于蔗糖的甜味,其甜度为蔗糖的70%,热值为蔗糖的50%,大豆低聚糖可代替部分蔗糖作为低热量甜味剂。大豆低聚糖的保温、吸湿性比蔗糖小,但优于果葡糖浆。水分活性接近蔗糖,可用于清凉饮料和焙烤食品,也可用于降低水分活性、抑制微生物繁殖,还可达到保鲜,保湿的效果。大豆低聚糖糖浆外观为无色透明的液糖,黏度比麦芽糖低、异构糖高。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处理时,比果糖、低聚糖和蔗糖稳定,一般加热至140℃时才开始热析,可用于需要进行加热杀菌的酸性食品。

大豆低聚糖作用机理

1、超强双歧因子

大豆低聚糖片中的主要成分水苏糖、棉子糖对人体肠道的有益菌群双歧杆菌有很好的增殖作用,对有害细菌几乎不起作用。

2、促肠道蠕动防止便秘

大豆低聚糖片具有膳食纤维的黏稠性、持水性和水膨胀性的物理特性,同时双歧杆菌发酵百爱精致大豆低聚糖后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润度、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促进排便,从而防止便秘的发生。

3、促进肠道内营养物质的生成和吸收

大豆低聚糖口服液促进了双歧杆菌的增殖,人体肠道内能自身合成或促进合成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和叶酸等维生素,同时,还能促进钙质和乳制品的消化吸收,迅速给机体补充营养。

4、大豆低聚糖有辅助降低血压功效

大豆低聚糖片可以通过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达到降低血压的功效。

5、降低血清胆固醇

大量的人体实验已证实了摄入大豆低聚糖后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水平,每天摄入6-12克大豆低聚糖持续2周至3个月,总血清胆固醇可以明显降低。

6、大豆低聚糖保护肝脏

人体通过长期摄入大豆低聚糖,能减少体内有毒代谢物质的产生,减轻肝脏解毒的负担,产生互感作用,并对肝炎和肝硬化等肝病均有防治功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栏目:化学试剂网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三大核电项目将启动癌症的早期症状信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您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 化学试剂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周期表CAS查询
元素商城微信公众号
「一个有逼格的公众号」
相关标签: 医药中间体  
相关专题: 医药
相关阅读:
●  FDA批准一批最新抗生素药物,政府鼓励研发抗生素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讲了最新抗生素药物研发现状分析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的文章。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抗生素的错误认识,再加上本身抗生素利润薄,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去生产抗生素。但是,在当前日益严峻的抗菌形势下,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使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在一些激励政策的支持下,抗生素研发市场又呈现了复苏迹象。 最新抗生素研发 2014年3月,FDA授予了Acteli......
●  酮康唑的适应症和药物相互作用
酮康唑的适应症有哪些?酮康唑跟哪些药物有相互作用?根据化学词典的介绍,酮康唑为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本品在氯仿中易溶,在甲醇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酮康唑的熔点为147~151℃。 酮康唑的适应症 1、全身真菌感染,如全身念珠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 2、由皮真菌和(或)酵母菌引起的皮肤、毛发和指(趾)的感染(皮真菌病、甲癣、念......
●  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工程菌构建及稳定性分析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本文主要研究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工程菌构建及稳定性分析。 目的:对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工程菌构建及稳定性进行分析。 方法:根据同源重组原理,并利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pKtac1和pKtac2分别转化为睾丸酮丛毛单胞菌,经PCR筛选最终获得两株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工程菌,对所得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工程菌的构建结构和稳定性进行分析。 结果:两株睾丸酮丛毛单胞菌......

您确定要从购物车中移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