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纳米科学中心的王雷等人根据自组装肽设计并制备了血小板样纳米颗粒(pNPs),其可以引发凝血并在血管中形成凝块,这是实现仿生血小板进行体内人工凝结的一大突破。
科研人员受到自然界的启发设计了pNPs,pNP主要通过以下过程形成凝血:
首先,静脉注射pNPs原料靶向并结合血管中的内皮细胞(EC),并转变为活化的血小板样纳米纤维(apNFs),后者附着在EC上并提供新的结合位点。其次,pNPs进一步与形成的活化血小板样纳米纤维结合并组装。因为先前形成的活化的血小板样纳米纤维为连续pNPs活化和自组装提供了更多的结合位点,从而表现出扩增的自我组装并导致了人工凝块的形成。
研究人员在具有丰富血管生成的荷瘤小鼠中进行了体内仿生凝血过程,证明了pNPs是安全的,而且在肿瘤血管中的良好靶向性和蓄积性,基于pNPs的人工凝块能有效地阻断血管,减少向肿瘤的氧气供应,可用于血管生成靶向治疗。
另外,pNPs能够在目标区域内精准地递送各种治疗药物,比如短干扰RNA(siRNA),化学治疗药或肽药物以及造影剂等。
这项研究为仿生材料用于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仿生血小板样纳米纤维模拟血小板,在体内实现人工凝血的功能在治疗肿瘤、血小板相关的功能性血管疾病具有巨大的潜力。
参考资料:Pei-Pei Yang, et al. A biomimetic platelet based on assembling peptides initiates artificial coagulation, Sci. Adv., 2020.DOI: 10.1126/sciadv.aaz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