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词典告诉你贝类毒素中毒症状及检验方法,海洋毒素是由海洋中的有毒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藻食性的鱼、虾及贝类等生物,并在其体内蓄积形成的有毒高分子化合物。海洋毒素种类繁多,其中贝类毒素是危害较大者之一。贝类毒素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由于其毒性大、反应快、无适宜解毒剂,给防治带来了许多困难。
贝类毒素中毒症状
食用了被污染的贝类可以产生各种症状,这取决于毒素的种类、它们在贝类中的浓度、和食用被污染贝类的量。在麻痹性贝类中毒的病例中,临床表现多为神经性的,包括麻刺感,烧灼感,麻木,嗜睡,语无伦次,和呼吸麻痹。而DSP,NSP和ASP的症状更加不典型。DSP一般表现为较轻微的胃肠道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并伴有寒战、头痛和发热。NSP既有胃肠道症状又有神经症状,包括麻刺感和口唇、舌头、喉部麻木,肌肉痛,眩晕,冷热感觉颠倒,腹泻,和呕吐。ASP表现为胃肠道紊乱(呕吐,腹泻,腹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辨物不清,记忆丧失,方向知觉的丧失,癫痫发作,昏迷)。
贝类毒素检测方法
1 小鼠生物检测法
小鼠检测法是应用最多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可用于所有贝类毒素的检测。该方法的优点是技术容易掌握,不需要使用专门仪器。小鼠生物检验法是将贝类毒素的提取物进行适当的稀释后,对小白鼠进行腹腔注射,并计算平均致死时间。根据Sommer表,查出相应的MU(给小白鼠腹腔注射毒素的系列稀释液,然后计算每只20g小白鼠的剂量作为1个死亡时间,以15min内杀死1只鼠单位
小鼠生物测定法已被AOAC(美国公职分析家协会)作为国际海产品贸易中贝类麻痹性毒素的测定方法。但该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小鼠的大小以及小鼠个体情况的不同,因此造成灵敏度不高,偏差较大。而且存在实验小鼠用量大以及哺乳动物费用增加的缺陷。同时操作繁琐,以及用该法测定高毒性贝类样品时的变异性较高的缺陷[13]。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测定方法来弥补小鼠检测法的不足。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化学检测法测定贝类毒素发展很快。HPLC法主要应用于PSP, DSP和ASP的检验上[6]。与其它方法相比,HPLC法有着明显的优越性:(1)灵敏度高,专一性强,检出限低;(2)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的基团如氨甲酰基N)磺基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会解离;(3)缩短了分析时间,通过自动注射技术,能处理更多的样品,便于进行毒素监控;(4)能提供关于毒素的更多信息,能测出每1个组分的具体含量及毒性的大小,从而有助于比较或了解毒素种类的差异。
HPLC法是唯一能定性、定量检测出各种毒素组分的技术,HPLC法发展非常迅速并极有可能代替小鼠检测法成为主要的检测方法。该法也存在一些如测定时需要昂贵的仪器、专业知识和费时等缺点。
3 免疫学测定方法
免疫学测定方法以抗原一抗体特异性反应为基础,其中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反应等。可用于PSP,DSP和NSP的检测,其原理是将兔子等实验动物暴露在毒素中,以功能性抗原刺激兔子产生抗体,然后从兔子的血清中提取抗体。抗体可用放射性或荧光物质标记。提取的贝类毒素或匀浆后的贝类组织(如贻贝)暴露于标记物中,然后检测抗血清一抗原混合物中放射性或荧光强度以测定样品中的毒素的含量。
4 细胞检验法
细胞检测法是建立在贝类毒素对生物细胞影响的基础上。许多实验已证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致病机理是通过对细胞钠通道的阻断,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
其实验原理如下:当加入乌本苷这种物质时,可增加钠的流入,此时小鼠的成神经细胞瘤扩张并最后溶解暴露在藜芦丁中。但在麻痹性贝类毒素存在时,这两种物质的作用可得到抑制,麻痹性贝类毒素通过对细胞钠通道的阻断,可使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麻痹性类毒素不同,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细胞检验法是建立在肝细胞形态的变化基础上的。
5 其它检测方法
其它检测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电泳法(最常用的是毛细管电泳,主要用于分离测定PSP毒素中的非衍生毒素),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用来检验软海绵酸)等化学检验法,此外,还包括家蝇生物检验法,蝗虫生物检验法,神经细胞生物检验法(又称组织培养分析法,可用于PSP,ASP和DSP的分析的新方法)等生物检验法。
责任编辑:q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