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资讯
当前位置:元素商城  >  化工资讯网  >   生物医药资讯   >  医药知识:苯海拉明软膏说明书
医药知识:苯海拉明软膏说明书
2016-03-07 13:23:08来源:元素商城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苯海拉明是抗组胺药,具有抗组织胺H1受体的作用,对中枢神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还有阿托品样作用。适用皮肤粘膜的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枯草热,过敏性鼻炎等。还可用于预防晕船、晕车、晕飞机等晕动病。思睡、口干为其主要不良反应。

苯海拉明适应症

适用于皮肤、黏膜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血管性水肿、花粉症及皮肤瘙痒症等,能有效地控制症状;用于血清病、过敏性结膜炎等过敏性疾病,疗效次之;可用于预防晕动病,常与东莨菪碱合用;亦可用于治疗妊娠呕吐及放射性呕吐。并可用于预防输血及血液代用品的反应。也可制成乳膏,外用治疗虫咬、神经性皮炎、瘙痒及多种皮炎类皮肤病等。可缓解帕金森病症状及诸多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

苯海拉明用法用量

1.成人口服每次25~50mg,每天3~4次。1~5岁儿童12.5~25mg,每天3~4次;6~12岁儿童每次25~50mg,每天3次,饭后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每次20mg,每天1~2次,极量1次100mg,每天300mg。也可制成乳膏,外用治疗虫咬、神经性皮炎、外阴瘙痒及多种皮炎类皮肤病等。外用每天2次。

2.肾小球滤过率(GFR)为每分钟10~50ml时,二次给药的间隔时间应延长到6~9h;每分钟<10ml时,间隔时间应延长到9~12h。

苯海拉明注意事项

1.支气管哮喘病人服苯海拉明后可能使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而加重呼吸困难,应予重视。

2.低血压、高血压、其他心血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光眼患者慎用。

3.早期妊娠妇女、授乳期妇女、新生儿及早产儿 忌用。

4.长期应用本药可能引起溶血或造血功能障碍,尤其不宜长期注射用药。

5.抗组胺药虽属抗变态反应药物,但此类药物本身亦可引起过敏。苯海拉明有引起药物过敏性皮疹的病例,故在用药期间如病人出现皮疹即停药或改用其他抗组胺药物。

6.苯海拉明如与催眠、镇静、安定类药物合用,或同时饮酒可加重中枢抑制作用,应予避免。

7.抗组胺药物常有快速减效反应(tachyphylaxis),或称耐药性反应。如苯海拉明用于习惯性变态反应病患者时,初期疗效往往非常显著,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效果即逐渐下降。当出现此类耐药性反应时,宜及早改用其他种类的抗组胺药物,以免耐药性发展影响疗效。

8.超剂量服用可引起昏睡、心悸、肌震颤、视力模糊、精神错乱甚至惊厥等中毒反应。应予洗胃、给氧、控制惊厥等措施。

9.老年人用药后容易发生长时间的滞呆或头晕等。

10.肾功能衰竭时,给药的间隔时间应延长,本品的镇吐作用可给某些疾病的诊断造成困难,如阑尾炎和有些药源性中毒等。

11.本品可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重症肌无力患者禁用。

                                                                                                       责任编辑:qx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您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 化学试剂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周期表CAS查询
元素商城微信公众号
「一个有逼格的公众号」
相关标签: 生物医学工程医药考试  
相关专题: 医药
相关阅读:
●  基因治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怎样的?
化工资讯网(www.b2star.com)基因治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何? 基因治疗的发展经历了“乐观与热情—失望与怀疑—理性与挑战”的过程,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目前,基因治疗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表现为: (1)基因导入系统缺乏靶向性,效率也较低。如以腺病毒为载体的p53基因转移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案中,只能直接将......
●  科学家找到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驱动因子”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JCI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对一种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的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了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一种叫做IGF2BP3的RNA结合蛋白在病人体内表达丰度非常高,并证明该蛋白在该类型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驱动作用。 影响白血病的基因IGF2BP3正常表达于胎儿的组织内,并在成年人体内被完全关闭。该蛋白是一种R......
●  美国研究发现:细胞调控分泌蛋白磷酸化新机制
元素百科资讯频道:本文主要讲的是美国研究人员最新研发的关于细胞通过分泌途径调控胞外蛋白磷酸化相关分子机制的成果展示。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elife在线发表了他们关于细胞通过分泌途径调控胞外蛋白磷酸化相关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指出,之前研究已经发现胞外存在大量磷酸化蛋白,但通过分泌途径发挥激酶活性的磷酸激酶直到最近才被发现,目前对此类磷酸激酶调......

您确定要从购物车中移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