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资讯
当前位置:元素商城  >  化工资讯网  >   生物医药资讯   >  医药知识:苯海拉明软膏说明书
医药知识:苯海拉明软膏说明书
2016-03-07 13:23:08来源:元素商城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苯海拉明是抗组胺药,具有抗组织胺H1受体的作用,对中枢神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还有阿托品样作用。适用皮肤粘膜的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枯草热,过敏性鼻炎等。还可用于预防晕船、晕车、晕飞机等晕动病。思睡、口干为其主要不良反应。

苯海拉明适应症

适用于皮肤、黏膜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血管性水肿、花粉症及皮肤瘙痒症等,能有效地控制症状;用于血清病、过敏性结膜炎等过敏性疾病,疗效次之;可用于预防晕动病,常与东莨菪碱合用;亦可用于治疗妊娠呕吐及放射性呕吐。并可用于预防输血及血液代用品的反应。也可制成乳膏,外用治疗虫咬、神经性皮炎、瘙痒及多种皮炎类皮肤病等。可缓解帕金森病症状及诸多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

苯海拉明用法用量

1.成人口服每次25~50mg,每天3~4次。1~5岁儿童12.5~25mg,每天3~4次;6~12岁儿童每次25~50mg,每天3次,饭后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每次20mg,每天1~2次,极量1次100mg,每天300mg。也可制成乳膏,外用治疗虫咬、神经性皮炎、外阴瘙痒及多种皮炎类皮肤病等。外用每天2次。

2.肾小球滤过率(GFR)为每分钟10~50ml时,二次给药的间隔时间应延长到6~9h;每分钟<10ml时,间隔时间应延长到9~12h。

苯海拉明注意事项

1.支气管哮喘病人服苯海拉明后可能使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而加重呼吸困难,应予重视。

2.低血压、高血压、其他心血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光眼患者慎用。

3.早期妊娠妇女、授乳期妇女、新生儿及早产儿 忌用。

4.长期应用本药可能引起溶血或造血功能障碍,尤其不宜长期注射用药。

5.抗组胺药虽属抗变态反应药物,但此类药物本身亦可引起过敏。苯海拉明有引起药物过敏性皮疹的病例,故在用药期间如病人出现皮疹即停药或改用其他抗组胺药物。

6.苯海拉明如与催眠、镇静、安定类药物合用,或同时饮酒可加重中枢抑制作用,应予避免。

7.抗组胺药物常有快速减效反应(tachyphylaxis),或称耐药性反应。如苯海拉明用于习惯性变态反应病患者时,初期疗效往往非常显著,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效果即逐渐下降。当出现此类耐药性反应时,宜及早改用其他种类的抗组胺药物,以免耐药性发展影响疗效。

8.超剂量服用可引起昏睡、心悸、肌震颤、视力模糊、精神错乱甚至惊厥等中毒反应。应予洗胃、给氧、控制惊厥等措施。

9.老年人用药后容易发生长时间的滞呆或头晕等。

10.肾功能衰竭时,给药的间隔时间应延长,本品的镇吐作用可给某些疾病的诊断造成困难,如阑尾炎和有些药源性中毒等。

11.本品可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重症肌无力患者禁用。

                                                                                                       责任编辑:qx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您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 化学试剂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周期表CAS查询
元素商城微信公众号
「一个有逼格的公众号」
相关标签: 生物医学工程医药考试  
相关专题: 医药
相关阅读:
●  乳腺癌骨转移的标志基因被发现
元素百科编辑告诉您:乳腺癌骨转移的标志基因被发现。有数据表明,大约15%~20%的乳腺癌病人会受到癌症骨转移的折磨。近日在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NCI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关键基因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向骨侵袭,并在骨形成新的肿瘤。 寻找乳腺癌骨转移的标志基因 癌细胞骨转移是唯一一种能够被药物控制的转移类型,但仍然不可治愈。通常来说在发现转移之后再进行治疗已经太晚,早期研究表明......
●  医学知识:DNA图像以及构造的解析
DNA图像是什么?DNA有着什么构造?相信很多人对此有着很大的困惑,那么化工资讯网将结合科学的知识进行解析,下面请看科学家的介绍: 现阶段科学家们所设想的DNA图像是不够完整的,因为DNA不是由一条链组成的,而是两条,整个分子就是一个双螺旋。 两条DNA链平行连接形成双螺旋,两条链之间的键合由碱基产生,它们把长链紧紧地拉在一起——就像是楼梯的横木和竖杆。其中,总......
●  《自然·通讯》新型水凝胶可按病情释放药量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新型水凝胶可按病情释放药量。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了一项生物医学工程最新成果:美国科学家利用小鼠模型成功展示了一种可响应疾病活动性的释药凝胶,其可装载不同的小分子,能“聪明”地根据疾病发作的不同严重程度释放相应的剂量,或将开启未来的新型治疗方案。 很多疾病的发作情况是时轻时重的,而目前传递剂量保持不变的药物治疗方法,很可能无法达到最优用量,容易贻误病情或过度治疗。......

您确定要从购物车中移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