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去年,巴西、哥伦比亚、苏里南等3个南美洲国家先后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发现了多例寨卡病毒(Zika)感染。自2014年以来,WHO已经发现寨卡病毒在美洲存在本土流行,当前寨卡病毒在美洲区域的传播出现上升态势,疫情存在跨境传播风险。
塞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和黄病毒科内的其它病毒一样,寨卡病毒有包膜和二十面体的蛋白衣壳,为正链RNA病毒。与它最密切相关的病毒是Spondweni病毒。在人类中,它会导致称为兹卡的轻微疾病。兹卡疾病,或又称为兹卡发热,自20世纪50年代一直仅仅发生在赤道附近非洲和亚洲的狭长地带。
寨卡病毒可以由白天活跃蚊子传播。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研究表明,塞卡病毒在伊蚊体内的外在潜伏期约为10天。该病毒的脊椎动物宿主主要是猴子和人类。目前来说,该病毒的发病机制还并不明确。科学家的假设是,zika病毒开始时会感染树突细胞近核的部位,随后扩散到淋巴结和血液中。一般的,黄病毒科病毒通常在细胞质中复制,但zika病毒的抗原已被发现被感染的细胞核中。
这种病毒引起的症状就像是登革热的温和形式。感染该病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轻微头痛、斑丘疹,发热、全身乏力、红眼病和关节痛。开始时,会有轻度头痛,并逐渐发展到斑丘疹、发烧、背部疼痛。两天之内,皮疹消退,并在三天内,发烧结束,但皮疹依然存在。至今仍然没有特效疫苗和治疗药物。
塞卡病毒与小头症
值得庆幸的是,迄今为止,寨卡发热一直是相对温和的疾病,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会出现症状,无死亡案例。但其真正的潜在威胁在于,这个病毒真正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还不为人知。但考虑到行该病毒从神经细胞开始侵入,可能会对人类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数据表明,在怀孕期间有寨卡病毒感染母亲,她的新生儿畸形的风险会增加。就从去年以来,科学家开始怀疑,这个病毒感染孕妇后,可能会导致胎盘感染,并进一步可导致胎儿畸形和脑损伤。然而,这个怀疑并没有得到证据支持。
塞卡病毒愈加活跃
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卡森林的一只恒河猴在上分离出来,并于1968年首次在尼日利亚从人类身体上分离出来。从1951年到1981年,在一些非洲国家,如乌干达、坦桑尼亚,埃及、中非共和国、塞拉利昂和加蓬,以及亚洲部分国家,包括部分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和印尼,均出现了人类感染寨卡病毒的案例。
在2007年4月,非洲和亚洲以外的第一次爆发发生在加罗林群岛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其特点是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最初被认为是登革热。随后,科研人员从患者在疾病的急性期血清样品中,检出了含有寨卡病毒的RNA。后来该地区有49例确诊病例,59例未经证实,不住院,无死亡。美国自2007年起,也有接近30例塞卡病毒报告。
在2014年,该病毒的传播为,向东横跨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然后到复活节岛,并在2015年到达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现在被认为正处在大流行的阶段。从2014年到2015年,巴西出现多例塞卡病毒感染,感染案例呈现大流行趋势。如从2014年到2015年,巴西塞卡病毒案例数量呈指数式增长。至2015年12月,南美洲多国均有塞卡病毒案例报道。2016年1月,美国出现首例与塞卡病毒关联的新生儿小头症。
南亚国家新加坡近期正处登革热高发期,根据海峡时报的报道,新加坡这时候对于塞卡病毒也毫无免疫力。至今已经发行了两例塞卡病毒的报道,这使得登革热加上塞卡病毒的组合拳结结实实打到这个南亚国家的痛处。
责任编辑:qx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