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资讯
当前位置:元素商城  >  化工资讯网  >   新能源资讯   >  氨气的危害及急救措施
氨气的危害及急救措施
2015-09-22 09:33:20来源:元素商城

化学词典为您介绍氨气的危害及急救措施,氨气化学式为NH3,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用于制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可由氮和氢直接合成而制得,能灼伤皮肤、眼睛、呼吸器官的粘膜,人吸入过多,能引起肺肿胀,以至死亡。

氨气的危害

氨气的危害

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吸入氨气后的中毒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喉痛、发音嘶哑。氨进入气管、支气管会引起咳嗽、咯痰、痰内有血。严重时可咯血及肺水肿,呼吸困难、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双肺布满大、中水泡音。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

急性轻度中毒: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胸闷及轻度头痛,头晕、乏力,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

急性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呼吸困难,有时痰中带血丝,轻度发绀,眼结膜充血明显,喉水肿,肺部有干湿性哕音。

急性重度中毒:剧咳,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呼吸困难,喉水肿进一步加重,明显发绀,或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较重的气胸和纵隔气肿等。

严重吸入中毒: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可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吸入高浓度的氨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肿,可诱发惊厥、抽搐、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个别病人吸入极浓的氨气可发生呼吸心跳停止。

氨气的急救措施

如果患者只是单纯接触氨气,并且没有皮肤和眼的刺激症状,则不需要清除污染。假如接触的是液氨,并且衣服已被污染,应将衣服脱下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

如果眼睛接触或眼睛有刺激感,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0min以上。如患者戴有隐形眼镜,又容易取下并且不会损伤眼睛的话,应取下隐形眼镜。

对接触的皮肤和头发用大量清水冲洗15min以上。冲洗皮肤和头发时要注意保护眼睛。

氨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应采用支持治疗。

如果接触浓度≥500ppm,并出现眼刺激、肺水肿的症状,应立即就医。

对氨吸入者,应给湿化空气或氧气。如有缺氧症状,应给湿化氧气。

如果呼吸窘迫,应考虑进行气管插管。

如皮肤接触氨,会引起化学烧伤,可按热烧伤处理:适当补液,给止痛剂,维持体温,用消毒垫或清洁床单覆盖伤面。如果皮肤接触高压液氨,要注意冻伤。

误服者给饮牛奶,有腐蚀症状时忌洗胃。

                                                                                                       责任编辑:qx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化学试剂 ,化学元素表化学元素周期表口决化学元素周期表读音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工词典cas号查询

您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化工网栏目: 化学试剂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周期表CAS查询
元素商城微信公众号
「一个有逼格的公众号」
相关标签: 原料化工中间体  
相关阅读:
●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化学词典告诉你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备方法及用途。什么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又称MMA,简称甲甲酯。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是生产透明塑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PMMA)的单体。易燃,有强刺激性气味,有中等毒性,应避免长期接触。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备方法1.丙酮氰醇路线丙酮氰醇与硫酸反应生成甲基丙烯酰胺硫酸盐,经水解后再与甲醇酯化得甲基丙烯酸甲酯粗制品,然后......
●  国内首次实现苯并氮杂环丁烷类化合物的合成 填补含氮杂环分子研究空白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国内首次实现苯并氮杂环丁烷类化合物的合成,填补含氮杂环分子研究空白。日前,困扰有机化学界多年的一个氮杂环化学合成难题,被南开大学的科研团队攻克。该校陈弓、何刚团队首次实现了对具有高“环张力”的苯并氮杂环丁烷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补了含氮杂环分子研究的一项重要空白。近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化学》杂志发表了介绍该成果的论文。 苯并氮杂环丁烷合成研究近几年,该研究团队在基于钯金属......
●  《Advanced Materials》科学家在二维材料中发现卸压致超导增强的现象
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科学家在二维材料中发现卸压致超导增强的现象。实现高温、室温超导是超导学术界和工业界梦寐以求的圣杯。借助高压技术,创纪录的超导转变温度165 K和203 K先后在铜氧化物和硫化氢上得以实现。但遗憾的是,压力诱导的超导现象随着压力的卸载一起消失或回到了初始的状态。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的陈斌研究员带领的团队首次在二维材料硒化铟发现了卸压致超导增强的现象。该结果于7月10日发表在著名国际材......

您确定要从购物车中移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