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女星崔雪莉和具荷拉的相继自杀,将抑郁症这一话题再次带到了公众面前。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主要特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抑郁症的防治上。
对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三种类型。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如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等,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等。
尽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抑郁症药物已经发展了五六代,但是抑郁症药物仍存在不良反应大、见效慢等问题。比如选择性 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它的不良反应比较少,一般有恶心、紧张、失眠等,但是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患者情绪的改善比较迟缓,在服用 4 周以上才能起效。另外,这种药物对患者的性功能还会造成影响,比如阳痿等,但停药后就会恢复正常[1]。也就是说,治疗初期,服用这种药物不会有明显效果而且存在副作用。
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抑郁症发病机制进行更深的探索,希望开发出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抑郁症治疗方法。
据了解,近期英国上市了一款能够治疗抑郁症的头戴式耳机,这个产品瑞典医疗器械企业Flow Neuroscience研发,通过向患者持续发射低水平的信号刺激患者的大脑,达到与传统抗抑郁药物相同的治疗效果,并且副作用更小。这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来源:Flow Neuroscience官网
此外,还有一个好消息,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eur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在抗抑郁药物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发现减缓mGlu2和mGlu3的活性或能增强下丘脑皮层中信号的传播,并能抑制患者长期的抑郁症表现,如今研究人员开始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理解上述两种受体的差异,以及其如何与携带不同抑郁症症状的特定患者群体存在唯一的相关性。这一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开发出见效快、能更有效地缓解症状且副作用较小的新型抗抑郁药物[2]。
这些研究,无不昭示着抑郁症治疗的光明未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场“心灵感冒”能够被轻松治愈,也希望所有人能够健康快乐,远离抑郁。
参考文献:
[1]周莉.抗抑郁药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副作用. 养生保健指南[J] 2019.50:46
[2] Max E. Joffe,Chiaki I. Santiago,Kendra H. Oliver, et al. mGlu2 and mGlu3 Nega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s Divergently Enhance Thalamocortical Transmission and Exert Rapid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Neuron(2019). doi:10.1016/j.neuron.2019.0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