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百科为您介绍磷酸肌酸激酶的应用以及临床意义。磷酸肌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是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的一种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4小时,血液中此酶活动即开始升高。比血清中谷草转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变化都出现得早。
磷酸肌酸激酶应用
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功酶的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肌酸磷酸肌酶是一种酶,并证实主要存在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而胃肠道、子宫、肾和膀胱只有微量的浓度。血清中的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说明组织中有细胞坏死,这些酶有两个组成部分,肌肉部分和脑部分。血浆中证实有3种同功酶,BB-CPK、MM-CPK和MB-CPK。MB-CPK主要存在心肌组织中,可用免疫学或电泳测定的方法测得结果。
建议酸磷酸激酶(CPK)过高,说明的心血管不好,需要注意身体了。
肌肉损伤时人体内会分泌大量的CPK(肌酸磷酸酶)来修复损伤的肌肉,通过测定血液中CPK 值,能够推定出肌肉的损伤程度。因此常被作为肌肉损伤的指示指标。血液中CPK 的含量越低,肌肉损伤程度也就越低。
磷酸肌酸激酶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后,CPK较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特异性高,但持续时间短,2-4天恢复正常。
(2)病毒性心肌炎,CPK也可升高,对诊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
(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以及肌肉损伤时CPK也可升高。
(4)心包炎、房颤、脑血管意外、脑膜炎以及心脏手术等,CPK可见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