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百科为您介绍南开大学团队合成“可激活”纳米药物。光动力治疗,以其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正在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治疗方法需要将光敏剂输入人体,在一定时间后,以特定波长的光照射病变部位,使异常增生活跃的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最终使细胞死亡,达到治疗目的。而传统光敏剂对正常组织具有光毒性,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极大限制。如何改良现有商业化光敏剂,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近年来,“可激活”光敏剂用于光动力治疗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近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郭东升团队、生命科学学院丁丹团队联合研究开发了“可激活”纳米药物,克服了传统光敏剂缺乏肿瘤靶向性、对正常组织具有光毒性等不足,降低其光毒性并提高治疗效果,且能够实现诊疗一体化。该策略已经成功应用于活体动物实验,为肿瘤等疾病的临床精准治疗提供新方法。
为了实现肿瘤选择性成像和靶向治疗,郭东升课题组提出了“生物标志物置换激活”的新策略。从已经成熟的商业化光敏剂出发,采用两亲性杯芳烃与光敏剂结合,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构筑纳米超分子药物——被杯芳烃“口袋”包括包封的光敏剂。
该策略在化学理论上得到验证后,丁丹课题组成功将其应用于活体肿瘤成像和治疗。丁丹介绍:“当光敏剂被包结在主体空腔内时处于一种‘静默’状态;当纳米药物被运送到肿瘤组织区域时,光敏剂被置换出空腔并重新激活其原有光物理性质,从而实现肿瘤选择性成像和靶向治疗。”
郭东升、丁丹课题组基于主客体化学理念提出了新颖的策略,实现了肿瘤选择性成像和靶向治疗,并成功应用于活体抗肿瘤中。这一开创性工作为实现精准医疗提供了新方法,发展了新材料。